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我国非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来源:世界地理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8-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非洲通史和国别史著作是人们认识非洲的必由之路。北京大学杨人楩教授“开始了非洲史研究的拓荒工作”,1962年首次开设非洲通史课程。他的遗作《非洲通史简编——从远古至1918年

非洲通史和国别史著作是人们认识非洲的必由之路。北京大学杨人楩教授“开始了非洲史研究的拓荒工作”,1962年首次开设非洲通史课程。他的遗作《非洲通史简编——从远古至1918年》1984年出版,是我国第一部非洲通史作品。在中国非洲史研究会的统筹下,中国非洲学界集体研究和编撰的3卷本《非洲通史》1995年出版。该著鸿篇巨制,分为古代卷、近代卷和现代卷,共174万字。关于国别史,埃及和南非的历史是研究重点。其中,纳忠的《埃及近现代简史》、杨灏城的《埃及近代史》、杨灏城与江淳合著的《纳赛尔和萨达特时代的埃及》是埃及史的扛鼎之作。郑家馨的《南非史》、杨立华等著述的《南非的政治经济发展》和张象的《彩虹之邦新南非》是南非史研究的代表作。

非洲政治研究议题多样,如非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与政治体制、政治民主化、政治稳定与现代化等。20世纪六七十年代风行非洲的各种社会主义,打击和削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部族主义,巩固了民族独立,建立了民主政治。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编写的《非洲概况》论析独立时期非洲民族主义政党,考察非洲国家独立后的政治发展。另外,关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洲民主化的研究,涉及非洲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民族国家构建和地方民族主义与多党制的关系、非洲民主化的外部因素及近年来非洲总统“第三任期”现象等。

中国的非洲研究,萌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毛泽东同志的关怀下,经过多年的筹备,60年代建立了几所非洲研究机构。1961年7月,中国科学院亚非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1964年,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南京大学非洲经济地理研究室和中国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亚非拉美史研究室等成立。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湘潭大学非洲研究室、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西亚非洲研究室和徐州师范学院亚非研究室等先后成立。与非洲研究相关的重要学术组织,如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和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则分别于1979年和1980年成立,这两个学术组织在推动非洲研究方面作出重要贡献。2000年前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非合作论坛的启动、“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基地的建立,涌现出70多家非洲研究中心,如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南非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等。这些机构各有分工,或深耕国别研究,或重视中非经贸合作,或加强非洲历史与中非关系史研究,中国非洲研究呈现百舸争流的良好态势。

在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非洲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们的研究起点低,与国际学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运用非洲当地语言和一手资料开展原创研究的成果,相当少见。国别研究深不下去,区域研究水平也难以提升。基础研究短板多,现实研究难以走深走实。重大理论创新的缺失,也是中国非洲研究面临的长期挑战。

非洲土地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洲,也是我国区域国别研究的重点对象。近年来中国的非洲研究出现了新趋势。

在非洲文化研究方面,中国学者们认为,非洲是最早使用铜器和铁器的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冶铁技术是非洲人自己创造的。非洲人创造了古埃及文明,非洲文明由北向南推进。就非洲史学而言,欧洲史家如希罗多德的历史著作和阿拉伯人的地理著作,保存了有价值的非洲史料,口述史学更是非洲史一大特色。充满智慧的非洲谚语、超凡脱俗的非洲绘画和独具魅力的非洲音乐,都是世界文化百花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毕健康,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其次,区域研究要求突破学科壁垒,开展跨学科攻关。一些海归博士接受跨学科训练,运用西文和非洲本土语言文献开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项目,也要求吸纳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学者开展研究。

在非洲经济研究领域,非洲一体化是重点关注对象。1963年成立的非洲统一组织,2002年升级为非洲联盟,这是非洲一体化和非洲复兴的引擎,是非洲经济振兴与和平安全建设的动力。2019年非洲大陆自贸区协议正式生效,非盟《2063年议程》及其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对接,是我国学界目前研究的热点。此外,学者们从非洲经济增长的内外环境、需求与供给、产业结构和积累投资方面研究“非洲增长奇迹”。一种观点认为,资本积累过低是非洲长期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而资本积累的可持续增长仍是非洲国家面临的艰巨任务。另一种观点认为,非洲崛起的势头没有也不会改变,未来有可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和新的世界经济引擎。

文章来源:《世界地理研究》 网址: http://www.sjdlyj.cn/zonghexinwen/2022/0822/656.html



上一篇:全球旱区城市扩展对自然生境的间接影响远大于
下一篇:耄耋教授将中国古地理学推向世界

世界地理研究投稿 | 世界地理研究编辑部| 世界地理研究版面费 | 世界地理研究论文发表 | 世界地理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世界地理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