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世界地理研究》数据库[04/29]
- · 《世界地理研究》期刊栏[04/29]
- · 世界地理研究版面费是多[04/29]
- · 《世界地理研究》投稿方[04/29]
工作坊︱明清西南政治地理研究(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第一场由吉首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罗康隆教授以《文化包容与互鉴:湘西边墙荷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为题进行报告发言,介绍了明清时期湘西地区
第一场由吉首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罗康隆教授以《文化包容与互鉴:湘西边墙荷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为题进行报告发言,介绍了明清时期湘西地区的边墙修筑,认为其可视为国家在民族地区实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政策的载体,通过国家的“修政”“修教”“修律”“修业”“修心”“修睦”等政策在湘西苗族地区的实施,重构了地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与文化,使得湘西边地的苗族从“生”到“熟”,从而使得苗族由“熟”而“国家化”。罗康隆分析指出,这种以政教优先、军事为辅、苗例变通、修业修心修睦并进的明智策略,不仅体现了中央王朝治理民族地区的政治智慧,而且也展现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文化制衡格局。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刘灵坪副教授的报告以《明清时期云南土司地区赋税征收的圈层结构初探》为题,以编户、编丁为标准对明代云南土司的编里、赋税情况进行分类讨论,指出改土归流后被革职或降职的内地和腹地区域的土司,仍然在州县体系下承担着催证赋税钱粮的职能。明代云南“内地”区域编户纳税的土司,其施政模式与流官差别不大,土官辖区己成为州县以下的区划;其外层“腹地”区域的土官在改土归流后,也有逐步向州县下辖的基层区划转变的趋势,故而土司的编户赋税状况亦呈现圈层式特点。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黄学超讲师以新近开展的研究《水经注》所见西南地区政区边界与治所为讨论对象,认为《水经》和郦道元注可体现两层政区边界和治所的信息,通过文本解读可以较明确地了解这两层资料所反映出的政区边界和治所信息。在政区边界层面,可以尝试构拟出一套可能的方案,并以此方案对可以见及的若干郡县边界进行复原;在政区治所层面,可以结合经注,以梳理清楚的水道信息为依托,对政区治所有新的认识。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文章来源:《世界地理研究》 网址: http://www.sjdlyj.cn/zonghexinwen/2022/0601/646.html